為迎接集團公司第六次黨代會勝利召開,研究院黨委精心策劃推出“讓黨旗在一線飄揚”系列故事專欄,通過講述身邊黨員扎根基層、攻堅克難的感人事跡,生動展現黨員的政治本色和工匠精神,激勵廣大干部職工以優異成績向集團公司黨代會獻禮。
科研創新的“守護人”
科技創新部 譚可
清晨八點半,綜合大樓的門禁記錄總會準時響起“滴”的一聲。這個來得還早的中年人,是研究院科創部譚可。深藍色或者黑色口袋里永遠揣著三樣東西:纏著膠布的U盤、用皮筋捆著的票據夾、記滿待辦事項的便簽本。在科研平臺的崗位上,他像精密儀器里的潤滑劑,讓科技創新的齒輪運轉得更加順暢。
經費管理的“鐵算盤”。每年研究院要與分子公司簽訂8-10項技術開發(委托)合同,從科研計劃的建議、科研計劃立項、到科研計劃任務,直到形成最后的技術開發合同,每一步都是譚可和他親密無間的戰友一起奮斗的結果。每年技術合同給集團所帶來的“節稅”效應明顯,也彌補了我院缺失的在技術合同登記上這個關鍵步驟,規范了合同的管理和執行,與國家的宏觀政策中的“鼓勵科技成果轉化、鼓勵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”不謀而合。
知產管理的“先鋒官”。自從我國1984年開始出現專利法,再到我研究院1986年開始申請第一篇專利申請,直到今天累計申請專利525件,累計授權286件,其中有2件日本和1件美國專利。這些成果的取得來之不易,當年的“小譚”也轉變成了別人口中的“老譚”,雖然有時候很辛苦,但是覺得值得,能為研發人員開辟更廣闊的道路,能看到每位研發人員身上孜孜不倦的精神,進而讓研究院越來越好,這是我們研究院人的一致心愿。
政策傳達的“信號塔”。在研究院的OA系統里,老譚的備忘錄總是擠滿便簽。國家社科基金申報截止前,他會用綠紙貼提醒“青年學者注意學科代碼變更”;省重點實驗室年報提交期,則換成黃紙標注“設備清單新增序列號要求”。青年科研人員手機里都存著他的“節日祝福”:“小劉,看到新出臺的成果轉化稅收優惠,記得看看你去年那篇專利!”“周老師,兒童節快樂!順便提醒您聯合申報項目的合作協議最遲明天歸檔。”
錢學森語錄:“科技管理工作不是澆花,而是培土。”
下班鈴響起,他依舊保持著二十年如一日的習慣:逐個檢查戶室門窗,順手關掉走廊里接觸不良的照明開關。那些被他拭去灰塵的儀器,在暮色中靜靜閃爍著微光,如同無數個平凡崗位上默默發亮的科研守護者。